名校大联考·2024届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月考一)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全国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
2、名校大联考2024月考四
3、2023-2024名校大联考
4、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
5、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
6、名校大联考2023-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7、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8、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数学
9、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
10、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九套1.C(不是“杜甫的七绝”,而是“盛唐七绝”)2.D(并没有论证二者的交融)3.B(A“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于文无据。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文中并未提及。D“认可度最高”判断错误)4.B(“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于文无据)5.B(“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错,文章并无此意)6.第一问: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2分)第二问: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的形式、内容以及标语在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6分)7.观点一:不可删去。文章最后一段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芳空间。观点二:可以删去。删去后文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日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8.C(“佛家精神”不能代表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9.①本诗第二联“阴壑生虚籁”巧用反衬的手法,幽深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静中有动,以声衬静,渲染出安谧虚静之境,令人忘却尘世的纷扰喧嚣,心灵得以净化。②第三联用词精妙,尤其是动词,极富有表现力。如“天窥象纬逼”,诗人昂首夜空,星辰错列如纬,仿佛迎面逼近而来。着一“逼”字,既明写星辰近似可攀,又暗示寺庙居处之高。(“用词”“手法”两个方面共6分,每一个方面3分一点明具体词语或手法〈反衬、对仗、夸张等)1分,结合诗境具体赏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10.D(“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应是凝练厚重)11.①亡国之恨。词的前两句写国家的兵祸没有尽头,金兵一度进逼建康,词人对此痛心疾首、满腔激愤,又无可奈何。②华年已逝之悲。“岁华销尽”“疏髯浑如雪”,词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感悲伤。③渴望安居的生活。“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词人生逢乱世,客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依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12.C(“表达出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错误,表达了词人对林逋这样的风流处士的仰慕之情)13.①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描写雨打荷叶之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诗从听觉描写黄莺鸣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荫之景。②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营争栖、新燕啄泥的动态描写。③色彩映衬。本词用红霞与碧水相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每,点2分〉14.D(应为“油然而生”或“层出不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主语一般是人,而语境中主语是“无穷妙悟”。不合语境。故选D)15.A(根据冒号“一冒到底”的原则,和句号搭配才表示一句话的结束。语境中,由“这个定律”判定,冒号的内容已经结束,应在“空间”后用句号点断。故选A)16.示例:①只有跳出思维的牢笼②就是学会联想③父母不要束缚孩子的想象(每处2分)17.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每条2分)18.[写作提示]此题旨在让同学们就现代人对于善良的认识及其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冲突引发的思考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材料所设置的写作情景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实道德认识的冲突。所以,写作中芳生需针对三种人对“善良”的看法做出分析。可以从下列角度加以思考论述:论述从古至今崇尚善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阐述这一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在人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以善为本,从我做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肯定善良的作用,继承种弘扬善良的美德。从材料及要求来看,可以有如下立意角度:善良的价值和意义,对待善良者的态度,善良的必要性和意义等。参考立意: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天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崇尚善良教育,弘扬善良美德;当今时代,善良也要有原则。在·14·【22新教材.DY.语文·参考答案一R一必修下册一HEB(领先)】